小時候生長在雙語環境中,很自然的國語及台語都能溝通。(雙語不就是國、台語,啊不然咧!)

在學校說國語(我過過說台語要罰錢的年代,國小啦),回家跟爸媽或其他長輩講台語(兄弟姐妹間則又說國語),久而久之,連沒有唸過書的媽媽都一口標準台灣狗椅。但很神奇的,我的國語是國語,台語是台語,沒有因為交叉使用而讓其中之一變質。壞就壞在爸媽去世後,講台語的機會少之又少,國語成為主要語言。

太少說台語的下場就是容易口吃。我的聽力很好,百分之八九十都聽得懂,除了少數特殊的單詞需要請對方轉換成簡易說法之外,是沒有問題的。只是,常常會說著說著就自動轉換聲道,實在是因為用國語能更清楚表達我想說的。

再怎麼樣我還是會繼續用發音錯很大的台語交談的狀況只有一種,那就是跟阿嬤聊天(同理可證,對方是不會國語的人)。我家阿嬤只會台語,除非是不想讓她聽的事,我們才會以國語交談(不過,據說阿嬤其實聽得懂耶,金熬)。很多時候,我們都儘量以台語交談,看電視只轉三立,就是不想讓阿嬤感覺被排擠(哈)。幸好阿嬤也很捧場,即使我們的台語再破(尤其是二姐;遇到很多單詞不會說時就自行轉換同義字),她老人家還是都聽得懂!

遇過一種長輩很討厭。當他們發現你的台語不輪轉時,不教就算了,只會說:『呷歹丸米,嘸項貢歹丸喂!』靠夭,難道台灣米是從小叮噹口袋裡拿出來的法寶吃了就會說話嗎?我厭惡人家分什麼本省外省(還有客家人也硬要分離族群),會說國語沒有比較了不起,不會說台語也沒必要被罵該死。

還有一種刻板印象:北國南台。是沒錯,南台灣的台語人口肯定比北部多,但北部人就說"便友"或"芋仔煎"的比例也不比南部少吧:"朋"友=ㄆㄥˊ,多少人唸"ㄆㄧㄢˊ"友還是"盆"友!另有一例則是"蚵仔煎",偏偏要唸"芋仔煎"(台),蚵仔芋頭傻傻分不清楚!

很容易激動,換輕鬆一點的好了。很喜歡聽不太會說國語的人說國語,因為覺得很可愛(硬要學的那種台灣狗椅就很不好笑);覺得不會說台語硬要說的很搞笑。

鄰居媽媽嫁的是老兵,久而久之也會國語(我媽也是,但我爸不是老兵,所以老媽學到的國語發音可想而知不會太好,噗~),所以聽著聽著很有親切感。同事中(包含舊同事)有人台語很破,但常在接到對方只說台語的電話後,只能硬著頭皮跟著說,或者很愛二人一組練習台語對話,笑得我肚子痛還得求他們趕快切換成國語發音。

說國語沒有比較優雅,講台語也不見得比較愛國。那要怎麼說?亂說的嘛~~(能溝通就好啦)。又沒人規定踏過濁水溪以北就只能說國語(反之)!嘖~~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a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